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

2017年9月6日:關於無理取鬧,你冤枉了孩子多少次?@每日頭條

2017年9月6日:關於無理取鬧,你冤枉了孩子多少次?@每日頭條

資料來源:
https://kknews.cc/news/mg33yr9.html

--------------------


關於無理取鬧,你冤枉了孩子多少次?
2016-04-12  暖暖媽愛分享 發表于資訊

文:閆涵
清明小長假,帶喆同學溜溜耍了三天。最後一天到家是晚上七點,他趴我肩膀上就睡了。娃爸說:「終於可以休息了。」我也鬆了一口氣:不用滿屋子追着他隨時聽命了,這個點睡,該是連夜覺了。
快十二點時,忙完工作和自己的事,我剛準備睡覺。悲劇發生了——喆同學爬起來,清脆地叫:「媽媽,你幹什麼呢。」我把崩潰的情緒使勁按壓,轉過頭來笑容滿面:「媽媽剛工作完,你醒了啊?」小祖宗蹭一下跳下床,湊到我身邊來:「媽媽你做什麼工作呢,爸爸去哪兒了?」
我解釋:「現在已經半夜了,爸爸在主卧睡覺呢,媽媽也準備睡覺了,你陪媽媽一起好嗎?」「我要看電視,今天還沒看電視呢。」確實,以前每次睡覺前都允許他看1520分鐘兒歌或動畫片。可現在已經大半夜了啊。

解釋不通,他強行過去開電視。我無奈,只能陪他一起看。
15分鐘後已近1點,我腦子都成漿糊了,再次威逼利誘:「咱們睡覺好不好,媽媽睜不開眼了,明天媽媽給吃兩個奶酪。」說完,我燈沒關就睡着了。喆同學急了,用手指掰開的我上下眼皮:「媽媽!媽媽!你醒醒!你醒醒!」
為娘我也想醒,但睜不開眼啊!
迷糊中,哭聲傳過來:「你別睡啊,你還沒給我還沒刷牙洗臉講故事呢,你還沒給我還沒刷牙洗臉搽油油講故事呢!」
最終,我被他成功「哭醒」!
心裏沒火是不可能的,冷靜了10秒鐘後,我滿血復活——當媽的不是自己的,你們都懂得。兩歲十個月的喆同學正處於秩序敏感期,作為媽媽,我有義務呵護他這份對秩序的執著。
刷完牙,洗完臉,搽完油,講完兩個繪本,已近兩點。喆同學終於發出天使的聲音:「媽媽,咱們睡覺吧。」
這次,他沒哭沒鬧,很快沉沉睡去。

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傷不起
如果不了解孩子對秩序感的執著,那個夜晚,很可能變成這樣:
喆同學醒了,我面露不悅;要求看電視,我滿腔怒火;等他大半夜提出更過分的洗臉刷牙講故事,我直接爆怒吼他一頓;孩子大哭着睡着,而我也氣呼呼地躺下,覺得這孩子真是討厭,一點人話都聽不進去……

我所在的媽媽群,從孩子兩歲前後開始,聽到越來越多抱怨:
看完電視,爺爺沒把搖控器放回小框裏,孩子就急哭了;親戚來家玩,門鈴響起我順手把門打開,孩子竟然開始撒潑,非讓親戚出去,他重新開一遍才消停;每天刷牙都必需媽媽親力親為,爸爸姥姥姥爺通通靠邊站;每次乘電梯都是他摁電梯,有次在商場一個小哥哥搶先,他急的指着人家說討厭,真沒面子啊!平時和我寶寶睡一個床,爸爸自己睡,有一天他把床尿濕,我們三個人擠在一起,娃卻哭着喊着要回自己床上去;平時都是奶奶或媽媽沖奶粉,某天由爸爸代勞,沖好後熊娃堅持讓爸爸倒掉,必須媽媽沖才喝,這不是犯混嘛;我家枱燈原來是U形的,後來換成螺旋形的,娃看着螺旋形的不順眼,非要換成那種U形燈炮……
這些「無理取鬧」,讓媽媽們人頭大。
但是,如果你走入孩子的內心,知道秩序感是寶貝成長的必經階段,並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應對,就不會措手不及。

秩序敏感期,家長必須要知道
  又是可怕的2歲。
蒙台梭利根據對嬰幼兒的研究與觀察發現秩序感與生俱來,但2歲〜4歲對秩序的敏感性最強。
秩序期敏感期,是寶寶在構建自己內在秩序的同時,對外在秩序的一種要求。
他們對每天做的事情、事物擺放的順序擁有自己的一個秩序觀,當秩序被破壞時,他們就會感到不安甚至發脾氣,直到事物又恢復到他們所能理解的模樣,才會安靜下來。
他們覺得「世界是我能掌控的」,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事物的發展規則之上,並對特定事情發展的過程和結果有所期待,一旦事情的發展偏離預期,就會失去對外界的掌控感,不安全感爆棚,並用哭鬧、撒潑等執拗行為表達自己的不安和不滿。

比如物品的擺放位置不能變、外出的路線不能變、誰的衣服只能誰穿別人穿就不行、吃飯時每個人坐的位置固定、穿衣服要先穿上衣再穿褲子然後襪子、換了被單被罩就要求換回原來的等等,如果沒有近他們的想法去做,就會發脾氣、哭鬧甚至撒潑,這種行為就是家長眼中的「任性」「胡鬧」「不可理喻」。

秩序敏感期的滿足有多重要?

建立自我——
孩子通過「我要/不要做」「我喜歡/不喜歡」來表達內心的聲音、對環境的認識以及對事物的理解。

帶來安全感覺的愉悅——
教養環境的穩定有序,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對生活有足夠的掌控力,並因此獲得足夠的安全感。心理學家馬斯洛談也指出:「兒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種表現,是喜歡某種常規的生活節奏,他們仿佛希望有一個可以預測的有秩序的世界。」

為規則意識打基礎——
媽媽的衣服只能媽媽穿,奶奶穿就不對;爸爸的電腦只能爸爸動,爺爺用來鬥地主是不對的……這類事物存在格式和發生秩序的要求,是孩子規則意識的萌芽。

呵護好秩序感,將來做事更條理——
在秩序敏感期得到充分尊重的孩子,比如作息規律、居家整潔、物品擺放有序、物權明晰,成人後也更容易養成條理的做事習慣。

如何尊重、培養孩子的秩序感?

和孩子共情——
當孩子因為已經習慣的或者頭腦中預期的程序被破壞而哭鬧時,家長要理解孩子對於秩序的強烈要求。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和安撫,孩子的情緒平復更快,甚至瞬間變乖寶寶。相反,如果孩子一哭鬧,家長情緒更激動,甚至喝斥、打罵孩子,不僅破壞孩子秩序感的發展,更可能造成安全感的永久性傷害。

想一想今天和以往有什麼不同——
當孩子突然變得執拗、不可理喻,想想今天和以往有什麼不同?
起床程序有沒有更改?
就餐時有沒替孩子做了他自己做的事?
去幼兒園的路線和平時是否一樣……
如果從中找到了答案,說明你家寶寶正處在秩序敏感期。比如某天,我們準備出去玩時,喆同學突然不肯坐安全座椅,好一陣子我才意識到是因為天氣熱了,我給他加了一個小涼蓆在上面。

穩定教養環境——
看護人的變更或生活環境的變換,對嬰幼兒時期的孩子來說會帶來很大衝擊,使得他們很難產生穩定的秩序體驗,進而影響全感的建立。

營造規律、整潔居家環境——
秩序強的孩子更喜歡有規律的生活,習慣晚睡的寶爸寶媽要改掉不良習慣,幫孩子建立早睡早起的作息習慣。
物品擺放有序,對於在環境佈局上有「刻板」要求的秩序敏感期寶寶非常重要,也可培養物品歸位的良好習慣。

維護孩子的物權敏感性——
明確家庭物品的使用人,讓孩子明白別人的東西不可以亂動,自己的東西自己有權處置。

重來,維護秩序敏感性的不二法寶——
如何把一件麻煩的哭鬧變成秩序感的培養?這一點非常重要。
有一天我要做蛋糕,爸爸答應喆同學可以取雞蛋,我沒聽到他們的約定,自己拿了蛋就磕碎了。喆同學不依不饒,哭得驚天動地。我思來想去,決定現在的蛋晚上用來炒西紅柿,再讓他去冰箱幫我取4個。
早上我起床後上廁所,喆同學醒來後發現我沒在身邊,開始哭鬧。我便重新鑽進被窩,假裝睡着,讓喆同學把我「叫醒」,共同享受早上的親子時光……
「重來」,是讓孩子平復的最好辦法,也是幫孩子建立秩序感的最好方式。
萬一事情無法重來,一定要給孩子好好解釋和道歉。很多時候孩子不見得聽懂,但你的態度他們能感知得到。即使他依舊哭鬧,也宣洩了鬱悶情緒。

關注北大碩士媽媽「暖暖媽愛分享」的微信公眾號:nnmafx,獲取更多科學育兒、辣媽心語、醫療健康、親子游攻略等原創好文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